近期,我局在監管工作中發現,部分消費者通過不規范的第三方等中間渠道申請資金貸款,被收取高額息費,甚至遭受詐騙,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在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提示廣大消費者:警惕、防范不法貸款中介,守護資金安全,保護自身權益。
一、不法貸款中介套路深
【案例1】
2023年,Z先生接到了一個自稱與A銀行合作的貸款中介的陌生電話,聲稱能為他提供年化利率為3.6%的銀行低息貸款服務。由于Z先生的公司急需資金周轉,他同意與該貸款中介進一步商討,以便對方協助辦理貸款。在提供個人信息和其他必要資料后,貸款中介為Z先生偽造部分貸款資料,最后Z先生成功通過貸款審批,在所有貸款文件上簽署本人名字,并按約定支付貸款總額10%的費用作為中介服務費。然而,由于Z先生在簽署貸款合同時,沒有充分了解貸款的具體條款,僅憑貸款中介的介紹就進行操作,在償還數期貸款后,Z先生發現實際的貸款利率遠高于中介所承諾的費率,且還款周期也比預期的要短,導致他無力繼續償還貸款。
【案例2】
2024年,經營服裝店的C女士遇上資金缺口,在網上搜索貸款信息時,看到“極速放貸”的貸款平臺廣告。C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點擊鏈接聯系平臺客服,對方自稱是專業團隊,承諾可以幫她秒批20萬額度,但需要支付5千元“保證金”,該筆保證金在成功放款之后會退回給她。C女士猶豫后轉了錢,但之后客服又打來電話,說在審核C女士銀行流水時發現,流水金額不太符合要求,需要再繳納1萬元“刷流水費”,只要完成這筆費用的繳納,就能馬上放款。C女士轉完保證金后遲遲沒有收到放款成功的消息,聯系客服只收到“客服繁忙,請稍后”,電話也無法接通。
在實際中,不法貸款中介往往使用電話、短信和社交平臺開展不法活動:
套路一:利用部分消費者不了解正規貸款渠道和業務流程的信息差,假借銀行內部人員名義,自稱是銀行信用中心、直接貸款中心或信用審計中心工作人員,可協助辦理貸款或免費咨詢,獲取消費者信任。
套路二:利用部分消費者希望獲得低息貸款和急需資金的心理,宣傳“低息”“快速放款”“無抵押”“內部渠道”“百分百過審”“優化征信”等噱頭,吸引消費者。
套路三:編造、曲解、夸大監管政策,對外宣傳“監管最新政策允許貸款置換”“監管喊話下調貸款利率”等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言論,誘導不明就里的消費者通過其了解、申請貸款。
二、不法貸款中介危害多
不法貸款中介嚴重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一是無法及時償還貸款。不顧借款人償還能力,慫恿或欺騙借款人申請高利息、短還款周期產品,導致借款人無法及時還款,不僅影響征信更蒙受財產損失。
二是涉嫌騙取銀行貸款。通過偽造資金用途、流水、設立空殼公司等手段獲得貸款資格,借款人涉嫌騙取銀行貸款,不僅需要提前償還所貸資金,還可能承擔法律責任,影響個人征信記錄。
三是陷入AB貸陷阱。以“可為信用不良客戶辦理無擔保貸款”為噱頭,誘導借款人陷入AB貸款陷阱,使用擔保人B的身份信息申請貸款,貸款資金由A使用,擔保人沒有從借款中獲利,還背負一大筆債務。
四是支付高額費用。額外收取高額服務費,或以格式條款、模糊表述等方法誘導借款人簽署代扣協議,下款同時代扣高額中介費、保證金,實際到賬金額少于申請貸款金額,但借款人仍需按實際貸款金額還款。
五是被騙取虛構費用。讓借款人預先支付保證金、擔保費或押金等費用,以證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或滿足銀行流水標準,借款人支付高額費用后再也無法聯系。
六是個人信息泄露。將借款人身份信息、銀行卡號、通訊方式等敏感數據賣給第三方機構,可能被用于電話騷擾、網絡詐騙等非法活動。
三、提升風險防范意識,有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請廣大金融消費者切實提高警惕,防范遠離不法貸款中介,切實保護自身財產安全。
一是多渠道核實信息。接到貸款推銷電話或看到貸款廣告時,不要盲目輕信,可向身邊熟悉金融知識的人咨詢,也可以撥打金融機構官方客服電話進行確認,多方核實后再做決定。在遇到任何疑問時,應及時咨詢正規金融機構。
二是選擇正規貸款平臺。有借款需求的消費者優先選擇持牌金融機構辦理貸款。貸款前可通過金融機構官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官方渠道查詢、確認金融中介機構或個人的真實身份和資質,切勿相信網上來路不明的貸款平臺。
三是保護個人隱私信息。不要隨意在非正規平臺填寫或向中介機構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個人信息,此舉可能導致信息泄露,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實施詐騙,甚至導致個人身份被盜用,引發更多金融風險。
四是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在簽訂合同時,務必仔細閱讀合同中的相關條款和內容,充分了解借款條件、息費水平等,切勿輕信中介可以降低利率或幫助不符合貸款條件的借款人獲得融資的承諾,這些承諾往往不切實際。
五是認真確認遞交材料。貸款成功與否受到個人征信、貸款用途、貸款種類及銀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請謹慎對待申請材料,務必仔細確認本人所遞交的申請材料準確無誤,符合實際情況。
六是警惕放款前收費。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遵循嚴格的監管要求,不會在貸款發放前收取任何費用。若遇到要求提前繳納“手續費”“保證金”等情況,極有可能是詐騙,應果斷拒絕并遠離。
本文轉自轉發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
近期,我局在監管工作中發現,部分消費者通過不規范的第三方等中間渠道申請資金貸款,被收取高額息費,甚至遭受詐騙,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在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提示廣大消費者:警惕、防范不法貸款中介,守護資金安全,保護自身權益。
一、不法貸款中介套路深
【案例1】
2023年,Z先生接到了一個自稱與A銀行合作的貸款中介的陌生電話,聲稱能為他提供年化利率為3.6%的銀行低息貸款服務。由于Z先生的公司急需資金周轉,他同意與該貸款中介進一步商討,以便對方協助辦理貸款。在提供個人信息和其他必要資料后,貸款中介為Z先生偽造部分貸款資料,最后Z先生成功通過貸款審批,在所有貸款文件上簽署本人名字,并按約定支付貸款總額10%的費用作為中介服務費。然而,由于Z先生在簽署貸款合同時,沒有充分了解貸款的具體條款,僅憑貸款中介的介紹就進行操作,在償還數期貸款后,Z先生發現實際的貸款利率遠高于中介所承諾的費率,且還款周期也比預期的要短,導致他無力繼續償還貸款。
【案例2】
2024年,經營服裝店的C女士遇上資金缺口,在網上搜索貸款信息時,看到“極速放貸”的貸款平臺廣告。C女士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點擊鏈接聯系平臺客服,對方自稱是專業團隊,承諾可以幫她秒批20萬額度,但需要支付5千元“保證金”,該筆保證金在成功放款之后會退回給她。C女士猶豫后轉了錢,但之后客服又打來電話,說在審核C女士銀行流水時發現,流水金額不太符合要求,需要再繳納1萬元“刷流水費”,只要完成這筆費用的繳納,就能馬上放款。C女士轉完保證金后遲遲沒有收到放款成功的消息,聯系客服只收到“客服繁忙,請稍后”,電話也無法接通。
在實際中,不法貸款中介往往使用電話、短信和社交平臺開展不法活動:
套路一:利用部分消費者不了解正規貸款渠道和業務流程的信息差,假借銀行內部人員名義,自稱是銀行信用中心、直接貸款中心或信用審計中心工作人員,可協助辦理貸款或免費咨詢,獲取消費者信任。
套路二:利用部分消費者希望獲得低息貸款和急需資金的心理,宣傳“低息”“快速放款”“無抵押”“內部渠道”“百分百過審”“優化征信”等噱頭,吸引消費者。
套路三:編造、曲解、夸大監管政策,對外宣傳“監管最新政策允許貸款置換”“監管喊話下調貸款利率”等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言論,誘導不明就里的消費者通過其了解、申請貸款。
二、不法貸款中介危害多
不法貸款中介嚴重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一是無法及時償還貸款。不顧借款人償還能力,慫恿或欺騙借款人申請高利息、短還款周期產品,導致借款人無法及時還款,不僅影響征信更蒙受財產損失。
二是涉嫌騙取銀行貸款。通過偽造資金用途、流水、設立空殼公司等手段獲得貸款資格,借款人涉嫌騙取銀行貸款,不僅需要提前償還所貸資金,還可能承擔法律責任,影響個人征信記錄。
三是陷入AB貸陷阱。以“可為信用不良客戶辦理無擔保貸款”為噱頭,誘導借款人陷入AB貸款陷阱,使用擔保人B的身份信息申請貸款,貸款資金由A使用,擔保人沒有從借款中獲利,還背負一大筆債務。
四是支付高額費用。額外收取高額服務費,或以格式條款、模糊表述等方法誘導借款人簽署代扣協議,下款同時代扣高額中介費、保證金,實際到賬金額少于申請貸款金額,但借款人仍需按實際貸款金額還款。
五是被騙取虛構費用。讓借款人預先支付保證金、擔保費或押金等費用,以證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或滿足銀行流水標準,借款人支付高額費用后再也無法聯系。
六是個人信息泄露。將借款人身份信息、銀行卡號、通訊方式等敏感數據賣給第三方機構,可能被用于電話騷擾、網絡詐騙等非法活動。
三、提升風險防范意識,有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請廣大金融消費者切實提高警惕,防范遠離不法貸款中介,切實保護自身財產安全。
一是多渠道核實信息。接到貸款推銷電話或看到貸款廣告時,不要盲目輕信,可向身邊熟悉金融知識的人咨詢,也可以撥打金融機構官方客服電話進行確認,多方核實后再做決定。在遇到任何疑問時,應及時咨詢正規金融機構。
二是選擇正規貸款平臺。有借款需求的消費者優先選擇持牌金融機構辦理貸款。貸款前可通過金融機構官網、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官方渠道查詢、確認金融中介機構或個人的真實身份和資質,切勿相信網上來路不明的貸款平臺。
三是保護個人隱私信息。不要隨意在非正規平臺填寫或向中介機構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個人信息,此舉可能導致信息泄露,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實施詐騙,甚至導致個人身份被盜用,引發更多金融風險。
四是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在簽訂合同時,務必仔細閱讀合同中的相關條款和內容,充分了解借款條件、息費水平等,切勿輕信中介可以降低利率或幫助不符合貸款條件的借款人獲得融資的承諾,這些承諾往往不切實際。
五是認真確認遞交材料。貸款成功與否受到個人征信、貸款用途、貸款種類及銀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請謹慎對待申請材料,務必仔細確認本人所遞交的申請材料準確無誤,符合實際情況。
六是警惕放款前收費。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遵循嚴格的監管要求,不會在貸款發放前收取任何費用。若遇到要求提前繳納“手續費”“保證金”等情況,極有可能是詐騙,應果斷拒絕并遠離。
本文轉自轉發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